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,我1978年上大学,继而于1986年前往美国留学攻读经济学博士。2006年,我辞去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终生教职,全职回国并一直在北京大学执教至今。 我们这一代人,有幸成长并受惠于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,参与和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。 正在崛起的中国成为全球瞩目的东方快车,其宏观经济、产业结构、居民收入、医疗卫生等都在发生着巨变,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健康是幸福之基。2009年,国家启动规模空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。由于长期关注医疗卫生领域,我深度参与了国家医改研究工作。2011年,我有幸入选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成立的第一届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,和相关部门一起,针对卫生体系的医疗、医药、医保等三大领域展开了系统的改革研究,一系列改革举措后来陆续推出。 医疗服务方面,重在供给侧改革,包括分级诊疗、公立医院改革、社会办医等重要部分。医药方面,推出了包括基本药物制度、“零加成”政策、集中招标采购等举措。医保制度方面,2019年完成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并轨,终结了医疗保障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,建立起现代全民医保制度。除此之外,全民医保制度还包括不断完善基本医保目录、探索不同支付模式,以及加强卫生技术评估和药物经济学等在国家医保决策的关键作用。 2016年8月,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。10月,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出台,绘制了新时期以健康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,把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的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。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,将更好地推动高效、公平的全民健康转型,包括转向三“全”健康管理模式:全生命周期管理、全人群健康管理、全社会健康管理。同时也有助于发展新兴健康产业,包括健康大数据、健康人工智能、健康远程服务、健康机器学习等。 2020年,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全球,中国经历了第一波最严峻的冲击和考验。作为经济学家代表,我有幸加入全国新冠肺炎专家组,为国家疫情防控献言建策。得益于强有力的中央领导、快速的国家动员、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,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率先得到控制,展示了集中力量应对重大危机的优势。 当前,不少国家的疫情仍然严重,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。我认为以下三点值得关注: 一是疫情提升了公众对公共卫生和生物医学的认知,这得益于全球科学家的贡献,也得益于全球资讯网络的广泛传播,某种程度上是一次规模化的全民健康科普,有助于提高民众对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意识,包括提高健康认知、改善生活方式,以及优化社区健康环境等,同时也促进人们形成对非传染性慢病如肿瘤、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行为。二是经济发展与国民健康的相互制约关系得到社会广泛重视,人们更加深刻理解了“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”的理念,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健康中国的目标任务。三是疫情对人们关于病毒防控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,催生了大量非接触性健康数字产品和服务需求,推动了健康大数据、远程医疗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。 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,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,也是全民族的共同追求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,必将更好促进中华民族和国家振兴的大业。 (讲述人:刘国恩,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特聘教授、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) (本报记者金振娅整理) 来源:光明日报 |
相关文章: |